有荷蘭

職涯-留學荷蘭找工作: 校友會職涯工作坊

今天完成RSM MBA26職涯工作坊part one,這一年來遇到同學來找我聊天多少都會問到校友會的職涯工作坊跟其他職涯顧問或者是求職分享會的差異,這問題回歸我來念MBA的初衷『既然都選擇來荷蘭,不應該只侷限在生存而是放眼於生活』,對於我來說職涯工作坊的定義是『More than a job, what is the next level of career? 』。

大多數的同學在來到荷蘭之前都有自己的夢想與憧憬,特別是念MBA的大家,在職涯的上升期毅然決然做了一個選擇,投入大量的時間跟金錢,若是在畢業之後迫於現實的考量,最後只想找到一份工作將就,這樣會不會讓多年前準備出國的自己感到失望?

多數的人可能會覺得以上的故事不會是自己,畢竟看了學校的Employment Report之後,覺得MBA之後平均薪水遠高於工作簽證所需,但別忘了Employment Report是所有人的平均。不具科學根據的觀察,台灣人的溫良恭儉讓在荷蘭求職上就是吃虧,表達能力沒有歐美同學強,自信心沒有印度同學猛,最後使用reduce salary留下的台灣人不在少數,當日常開始捉襟見肘(對於荷蘭生活的開銷,大家可以看看我的另一篇文章=>MBA-MBA後該找甚麼樣子的工作?(2024/12/13)),所謂荷蘭式的work-life balance也不再是這麼美好。

校友會職涯工作坊的目標不是為了讓大家賺到大錢,也不是只是讓大家找到收入勉強度日,而是讓大家拿到一份工作對得起當初那個苦讀GMAT並且對未來充滿期待的自己。

另外找工作絕對不會是大家一開始來最重要的事情,同時間還有許多挑戰等著大家,像是找房子、課業以及開展自己的人際網路再加上小小的歐洲巡禮。有鑑於歷屆校友對於職涯工作坊的痛點分析,這個工作坊不會只是隔靴搔癢太過抽象化,像是講說要多多利用LinkedIn、要建立professional networking;或者是太多個人經驗分享,只是聽完故事很爽,但是太過個人化無法套用在自己身上。工作坊套用了經典管顧公司的矩陣並且加以改良並具象化,讓大家可以跟隨矩陣一步步的打造自己的求職策略,免去大家許多嘗試錯誤的時間,可以把省下來的時間做更有意義的事情。

再者我認為找到工作只是在荷蘭站穩的第一步,來到這邊最最重要的目的還是探索自己,過上真正的荷蘭生活,當然每個人對於生活的定義不盡相同,在校友群裡面有人開展自己的小事業、有人開始回饋台灣、有人開始歐洲漫遊,但不變的是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會讓大家更有餘裕去發掘更好的自我:)。

Threads
FB社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