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介紹
這次訪談對象是Frank。他是RSM MBA 2024屆的學生,目前在荷蘭擔任Business Analyst (BA)。Frank有食品科學與生物技術的背景,在工研院任職5年多,最終來荷蘭轉身進入BA。
在來荷蘭念MBA前,Frank的職涯起點是在台灣工研院,負責生質能源的研發、專案管理及提案工作。這段經歷中,他發現自己在提案時經常被問到「商業面」的問題,而這樣的挑戰激發了他念MBA、補足商業知識的想法。
Frank的LinkedIn: https://www.linkedin.com/in/frankchiangjodi/
求職策略
進入 RSM MBA 後,Frank對行銷領域產生了濃厚興趣。他選修了多門行銷相關課程,加上本來就有資料分析的技能,因此求職設定的目標是朝向「Marketing 數據分析」相關領域發展。
求職紀錄
從2023年8月到2024年3月,Frank一共投遞了約150個職缺,但一直沒有結果。
他歸納出幾個關鍵困難點:
* 缺乏行銷相關的年資
* KM薪資門檻要求
* 缺少業界經驗
在沒有年資、沒有業界經驗,又需要KM薪資的「三重夾殺」下,求職進度幾乎停滯。
但天無絕人之路,RSM MBA的課程中,會有一堂LMP (Living Management Project),由業師帶領大家與外部公司合作,外部公司會邀請MBA的學生來幫忙解決公司遇到的問題。LMP結束後,合作的公司有詢問Frank是否有興趣來公司實習。實習結束之後,公司就把Frank轉正,讓Frank順利留下來。
Frank表示這段過程蠻痛苦的,實習與找工作同時進行,一方面在求職市場上面幾乎一無所獲,另一方面因為合作公司的規模也不大,對於轉正的不確定性Frank自己也不好拿捏。在這段期間感到慰藉的是有一個BA的實習,可以讓他更貼近業界以及增加自己的經歷。
這邊我不禁要提起一件事,蠻多人會覺得來念MBA太貴CP值不高,換個角度想,有時候也不是CP值的問題,是多給自己買個保險,MBA裡面會有課程可以跟外面企業合作,能夠跟企業直接面對面跳過HR,機會的確多蠻多的,俗話說的好見面三分情,有關係就是沒關係,這不只台灣通用,荷蘭也適用。
面試過程
沒有~LMP結束之後公司直接詢問Frank實習的意願,然後與Frank討論對於未來的想法是否與公司發展目標一致,實習結束後,就詢問Frank轉正的意願。
給想轉身到BA的同路人一些想法
回顧這段旅程,Frank表示如果可以重來,他會以不同的方式來接近以及詮釋BA這個職位。
單純的「BA」其實不夠強,關鍵在於:
* BA + 職能:如Marketing、Finance、Supply Chain、Customer Service等。
* BA + 產業:如零售、製藥、快消品等。
為何說是BA,就是要強調Business這一塊,如果沒有Business Sense,那就是打打雜,做做圖表和報告而已,無法提供好的insight。對於公司來說,決勝關鍵絕對不會是看起來很美的dashboard,而是dashboard上的指標能夠紮紮實實地讓公司駛向目標方向。
這時候BA+就非常重要,以Frank為例子,他是BA + Marketing,唯有了解Marketing的生態才能夠產出有價值的報告或者是圖表。
另外對於Frank來說瞭解的業界生態比熟悉分析工具來的重要,原因是:
1. 生態這件事情不是甚麼太正規化的知識,所以要積累相關的知識量要花比較多的時間,可以讓自己於其他競爭者產生差異化。
2. 了解生態,可以知道自己是不是適合這樣的環境,畢竟工作佔生活很大部分的時間,找到合適自己的,可以讓自己比較愜意。
至於是+職能還是+產業,對他來說+職能會更好。舉例來說BA + Supply Chain,這樣的組合比BA + 製藥有更好的可移轉性,畢竟Supply Chain是多數產業需要的,之後職涯的路可以比較廣。
這邊不得不提,台灣對於正規化硬技能的迷思/偏好,在台灣有非常多的課程在教如何使用工具(Python、SQL、Power BI之類的)讓你成為BA,但學完這些只能純純地當工具人,特別是現在大AI時代,問問AI就可以把指令都寫好了,工具人的地位變得更低微。題外話,想到年初有一家老牌教寫code的公司也收掉了,我也是苦主之一。
我給大家求職的一段話
在這邊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斷點,就是原本Frank的目標是往Marketing的數據分析前進,但是後來到了BA,雖然工作的本質都是一樣的,但是title差很多。這也是我之前有提點的,很多時候台荷兩邊對於職位的名稱或者是定位會不一樣,在找工作的時候要時時修正自己,不然可能會錯過一些原本該是自己的職位,至於要如何修正自己,就是多約約coffee chat和多看看JD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