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介紹
今天的訪談主角是Jean (Nyenrode MBA 2024), Jean目前在Sensata Technologies當任Project Manager。Sensata Technologies是全球感測器與工業解決方案供應商,專注於提供感測、控制與電氣保護等產品 (註1)。
Jean的背景非常有趣,大學先是念農化系,然後攻讀食品科學研究所,畢業後先後在麥當勞、瑪氏食品任職,30歲的時候離開了原本熟悉的食品產業,轉戰電子業,到幸康電子(註2)當Customer Project Engineer。
對於Jean來說,來荷蘭的動機不是一時衝動,而是一種長期壓抑的渴望。選擇念 MBA,不是為了高分或學歷,而是為了給自己一個合法待在歐洲、探索可能性的機會。Jean從一開始就知道這段唸書的旅程只是過渡,真正的挑戰是如何藉由這段經驗來完成自己人生的探索。
Jean的LinkedIn: https://www.linkedin.com/in/weichinghung/
註1: 以電動汽車舉例,裡面包含的感測器像是電池管理系統感測器,以監控電池電壓、電流與溫度,確保電池安全與壽命;溫度感測器,監控電池、馬達與逆變器溫度,避免過熱,當然不只這兩個感測器,這邊就不一一舉例了。
註2: 幸康電子專注於開關電源轉換產品,簡單來說就是把交流電轉換成直流電的產品。
電子業的Project Manager到底幹嘛?
PM的日常:溝通、整合、成本預估與危機管理
PM主要的職責在整合各方資源與資訊,確保專案在時間、成本與品質目標內前進。這其中包括:
* 初期與客戶確認需求與規格。
* 負責從設計驗證到生產驗證等流程的推進。
* 管理跨部門、跨國的溝通與衝突。
* 掌控成本結構,從零件、測試成本到工廠投資。
* 處理突發變更,例如客戶中途更換產品線。
專案通常橫跨數年,PM需要從初期技術評估一直陪跑到量產,過程中如有參數、材料、測試策略調整,都會帶來額外成本與風險。
PM的挑戰:語言不太通,文化真不通
歐洲與亞洲、中南美洲在溝通風格上有極大差異。例如中南美洲的同事開會出席率低、回信慢,需要事前提醒、會後私訊,即便在同一地方上班,也經常會出現資訊落差。這時候,PM的價值,就是當好那個保姆(口譯員),協調所有團隊、補足溝通斷層,推動事情前進。
講起來很籠統,以電動車胎壓監測系統來舉例。當車廠有新的車型要開發就會把規格開出來,這種B to B的商業模式,雖然已經有基本的產品,但多數都需要客製化調整,例如法拉利跟福斯都會需要胎壓監測,但是每個車型所需的規格落差會很大,從開始確認規格、打樣、確效、量產到品保,需要花上數年的時間,如果沒有PM,那團隊很容易就迷失了方向。
求職週期
Jean不是到了荷蘭才開始找工作,早在還沒出國之前就開始為求職鋪路。從分析自己的背景出發,針對與過往經驗有連結的產業 (從當時在工業電源會對應到的工業電腦開始分析供應鏈,像是工業電子、IC元件等) 做深入研究,列出口袋名單,並從中挑選出歐洲有分支的企業。查看德國或荷蘭舉辦的大型電子產業展,從參展名單中找出潛在雇主,反查是否有荷蘭據點,逐步建構目標名單。以上方法讓Jean能夠更有方向地找工作。
在準備履歷的同時,一邊也跟已經在荷蘭有工作的台灣人與留學生交流了解各公司的組織架構、職缺實際內容與文化氛圍。這些資訊讓Jean在念MBA的期間更能精確的投遞履歷。
求職策略
Jean採用雙軌策略,一邊找外商,一邊也不避諱臺商。許多人對在歐洲的臺商有不太有偏好,但Jean不這麼想。即使是臺商,也是一段國際工作經驗,也可以視為累積。
此外,Jean也調整了履歷的敘事方式,從原先照單全收貼上的敘述轉為策略性重組:把過去的跨部門合作經驗包裝成PM技能,建立影響他人、跨文化協作的專業人設。最終,Jean將自己定位為能駕馭混亂、喬事情的PM,這個形象也與實際工作表現相符。
求職成功因素
* 提早準備:還沒出國就開始做功課了解市場,包含主動詢問在荷蘭工作的台灣人與有荷蘭經驗已回台的人、建立自己的公司名單、蒐集學長姐經驗、了解期待與現實有何落差、 驗證動機是否明確並針對落差做心理建設。
* 明確定位:讓自己成為對的人,重寫履歷,重塑敘事方式,而不是重寫經歷。
* 系統性耕耘與情報收集:建立資訊與人脈的網絡 (coffee chat),讓資訊不再斷裂。
後記
對我來說Jean的故事並非華麗的轉身,而是穩穩地轉過彎,與Jean 的訪談中發現她花了很多時間思考並且認真行動。很清楚自己的優勢與限制,也接受荷蘭不是美國,不會給你太多天馬行空的機會但會給你很實在的舞台。另外關於coffee chat老生常談一句,有問不一定有但沒問一定是沒有,如果大家有起心動念想做甚麼事情,別害羞,問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