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介紹
今天的訪談主角是Jun (RSM MBA 2025)。他在來荷蘭前,有約五年法人金融領域的經驗(Relationship Manager),涵蓋聯貸、結構融資、專案融資與收購融資等,現於荷蘭一間日本銀行擔任Credit Analyst(在台灣叫做審查)。
在這篇訪談中,Jun分享了他如何從職涯探索到鎖定方向,最終順利拿到Offer的過程,也透露了他如何使用面試練習來定調自己的人設和履歷,對正在海外求職路上的大家來說,應該會很有啟發。
Jun的LinkedIn: https://www.linkedin.com/in/jun-kou/
求職策略: Coffee Chat 是核心
Jun的求職旅程從2024年4月就開始了,但他不是一上來就猛投履歷,而是選擇先透過大量的Coffee Chat了解市場與自我定位。他坦言,一開始並不確定自己要走哪條路,只知道希望留在金融領域,因此從Asset Management、ESG、Risk Management 到Regulation的職務都約人聊過。前前後後Jun約了25~30人左右面談,約訪的轉換率約40%,前面15~20位了解市場,後面的深度了解credit analyst的工作內容、業界內幕以及如何將自己過往的經驗匹配到這個位置上面。
小撇步: 善用 LinkedIn + Premium
Jun也大方分享他怎麼找人聊天的:「LinkedIn 是我的主戰場,我有買Premium,搜尋功能會更強大一點,也比較容易被看到。聽說某寶上可以買到便宜的儲值卡,你懂的^.<」。
鎖定職位後: 25+封履歷,逐步收斂
到了9月,Jun的方向已經確立,鎖定Credit Analysis相關職位。他開始積極投遞,約投了25~30封履歷。因為事前準備充分,LinkedIn上的履歷也已經優化為Credit Analysis導向,11月底的某天他收到一位獵頭的訊息,成為這次成功求職的轉捩點。
面試流程: 1+3輪挑戰
Jun的Offer來自一間日本背景的銀行,整個面試流程是:
Hunter初步接觸
透過與獵頭的互動,Jun掌握了當前的市場行情與薪資水平。在獵頭的協助下,他也對履歷進行優化,使其更貼近用人單位的期待。
第一面: Hiring Manager
12月中開始面試,重點在於過往經驗與對授信流程的理解,也少不了經典三問:「請自我介紹」、「為何想做這份工作」、「為什麼選我們公司?」,線上進行,約一小時。
第二面: Case Interview
Jun收到一間公司的資料,要他進行風險分析與建議。他有一小時準備、再一小時簡報,聽審的人除了Hiring Manager還有其他部門成員。
第三面: 風控長與HR
比較像是歐洲風格的聊天式面談,著重人際互動與文化適配,現場,約一小時。
整個過程每一輪面試結果通知間隔約1~2週。
成功關鍵: 模擬面試 + Story Bank
Jun認為自己能夠成功上岸,關鍵在於大量的模擬面試練習。從9月開始,他幾乎每週練習三次、每次兩小時,和同學輪流扮演面試官與面試者。
Jun說:「我們有一份問題清單,每次練習都從自我介紹開始,再挑幾題做深入練習。這種方式可以累積自己的story bank,也能優化回答邏輯與語感。」
Jun建議找非台灣人一起練習,因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觀點能給你意想不到的回饋:「有些你原本覺得超猛的故事,可能其實沒什麼效果;反而有些你沒當一回事的經歷,在別人眼裡很有亮點。」
題外話,Jun的另一位練習對象也在差不多時間上岸。
給求職者的話
「不確定方向沒關係,重要的是要開始行動。透過Coffee Chat去了解市場和自己,然後用面試練習讓自己ready起來。」
Jun的故事不只是成功拿到Offer的經驗分享,更是一個策略與執行並重的求職範例。如果你也正走在海外求職的路上,希望他的經驗能為你帶來一些靈感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