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介紹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位非常有行動力的受訪者—Linda(TIAS MBA 2024)在荷蘭的求職故事。她目前任職於Booking.com 擔任 Financial Analyst。這份工作並不是偶然發生的奇蹟,而是一場有意識、充滿策略與韌性的旅程。來荷蘭前Linda的學經歷是公館大學會計系、外商財務分析2年、外商會計1年、K所審計員3年。
如果你想更詳細了解她的求職過程,請一定要去看看她的 Medium: 荷蘭財務分析求職面試分享
Linda 本人也非常樂意分享,如果有相關求職問題,不要害羞,LinkedIn 找她聊聊: Linda LinkedIn
題外話,Linda的部落格也有放她在TIAS MBA的求學經驗,對學程有興趣的人非常推推。
主要的數據
* 參與職涯活動: 2023年9月開始
* Coffee Chat: 2024年初開始,聊了約30個人
* 投遞期間:05–2025.01,在2025年1月中旬收到offer
* 投遞家數:437家(含各管道,內推/公司官網/Easy Apply/獵頭公司/寄email)
* 面試家數:25+4(在收到offer後另收到4家面試邀請,但婉拒)
* 面試次數:32次(其中10次為跟hiring manager或其他主管面試)
* 拒絕信:270家(平常心)
* 沒回應:138家
* 投遞轉換率:約 15:1(遠高於 MBA 求職平均 20:1)
這次的訪談就不和Linda的文章重疊太多,換個角度來分享求職這件事情。訪談重點是了解以上行動Linda背後的心態以及邏輯供大家參考。
求職成功因素: 吸引力法則的實踐
在還沒來荷蘭之前,Linda就已經默默地在心中設定好她的目標公司:Booking.com。聽起來像是一種祈禱,或許也有點玄學的味道,但其實我認為,這正是一種專注與執念的展現。她不只是在心裡想想,而是讓這個目標貫穿她接下來所有的求職行動。
從開始念MBA時,她就在文件中提到自己對Booking.com的嚮往,甚至在與同學聊天時,也會自然地談到她的目標。不知不覺間,這種「吸引力法則」的能量,讓她的注意力與行動都更加聚焦。參加職涯活動的時候,刻意聚焦在Financial Analyst職位所需要的能力;看看校友或者是其他人脈網是否有在Booking.com的connection;積極安排coffee chat,打聽工作環境與對於求職者能力的需求,一步步接近這家公司。
乍看之下,Linda的求職歷程像是一份再普通不過的時間表,但魔鬼藏在細節裡。她早早就開始佈局,知道這些努力需要時間發酵,所以提早行動,一步步拉近自己與夢想公司的距離。你以為她很幸運一次就面上了?錯!Linda總共向Booking.com投了七次履歷,其中兩次是靠referral推薦。投到最後,連HR都記住她的名字了(Booking.com的HR每天收到多少的求職信…,Linda還能讓他記住,很猛)。想想看,如果是你,每次都被拒絕,你還能笑著再來一次嗎?Linda做到了,每一次拒絕都是一次重生的機會。
求職策略: 知己知彼、以時間換取空間
吸引力法則是一種信念,而這份信念該如何落實,策略就變得非常關鍵了。
Linda在登入荷蘭的第一天,所採取的策略行動就是先廣後深,從期初參加職涯活動,了解到荷蘭求職市場的波動性,定調求職時間軸 (以學生簽證到期作為終點,回推所有求職行動的安排);到中期的coffee chat了解市場如何解讀求職者所需具備的能力 (準備履歷來進入求職市場);到後期以戰養戰的參加面試 (每次面試完都會調整表述的方法,讓下次的表達更到位)。
再者過往在台灣求職的經驗讓Linda對於被拒絕有極高的耐受性。面試被拒絕她不會因此自我懷疑,反而會解讀成「至少我的背景是有吸引力的,只要再把面試技巧打磨得更好就有機會」。這樣的正向思維,加上實際行動,讓她在每一次面試中都持續進步。
你知道她的投遞轉換比是多少嗎?15:1。這代表每15次申請中,就有一次進入面試機會。對一些人來說可能覺得不高,但根據MBA求職的平均值,大約是20:1,Linda的比率其實相當不錯,這也證明她的策略與執行是非常有底氣的。
綜合上述,知道自己的優勢以及了解市場的概況與波動,縱使在途中遇到了波折,也不至於讓自己心態崩潰,舉例像是2024年5~6月的求職旺季,Linda雖然有面試,但是最後都沒有下文,但是因為給自己的空間夠以及履歷有受到肯定,所以心態有不慌亂。
面試流程
最後來談談Linda在booking.com面試,Linda的面試流程一共四關,全部線上:
1. Case Interview
2. HR
3. Hiring Manager & Team Member
4. Stakeholders
這邊我想特別提到的是Case Interview,我覺得這個Case Interview有反映出Financial Analyst的本質,不是純財務分析,而是如何透過商業理解來解釋數字。
或許聽起來很玄妙,這邊我舉一個例子,今天分析財報發現一家公司的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很低,流動資產包含現金、股票等,流動負債包含應付帳款、短期借款等,單看比率來說有點資不抵債,這家公司的現金流可能會有問題,有機會黑字倒閉,但只看財報就下這樣的結論那就大錯特錯了。如果這家公司是統一/全家,可以知道消費者是直接給現金,因為對供應商有很強議價能力,所以付款週期可以很長,統一/全家可以把現金拿去做其他長期投資,增加收益。這類型的產業反而流動比率很低可能是好的。
所以,對於有意想往Financial Analyst發展的各位,不要只關心單純的財務數字阿~想到以前做併購的時候都會有financial DD跟commercial DD,也就是這個意思了。
給求職者的話
Linda 的故事讓我們看到,求職不只是運氣或履歷好不好看,而是一場高度策略性與執行力兼具的挑戰。她的「吸引力法則」不只是信念,而是轉化成行動的執著。最後想送大家一句話:「雖然大家常常說眼見為憑,但是有的時候要先有信念才會看到你所想要的,因為只有夠想要,才會願意為它做足準備。」
如果你也在荷蘭、或計畫來這裡找工作,希望 Linda 的故事能給你一點方向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