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上篇,如何各取所長的方法就是將工作分別處理,將工作分為資料層、分析層與展示層。
資料層:
這個分頁單純作為儲存資料所用,雖然說是單純,但其實一點也不單純,因為要好好思考究竟該如何儲存資料,儲存的方式會大大影響之後擷取資料的難易程度。資料層是整個模型的基礎,就像地基一樣。主要任務是儲存、整理與標準化原始資料。核心在於一致性與乾淨度。
一個好的資料層應該:
1. 每一排的資料都是一個唯一值
2. 必須要有欄位名稱
3. 沒有參雜不一致資料 (e.g.像是表的最下方沒有小記之類的計算)
如同前一篇介紹的那樣,重新整理完後,會從原本的圖1變為圖2
非常建議大家更進一步了解Fact–Dimension Table這個概念,Fact–Dimension Table是Data Warehouse裡的一種結構,了解後受益無窮。
分析層:
分析層的任務是將資料層的原始數據轉化成有意義的資訊。這是我認為財務人的價值所在,把數字變成有用的資訊,來支持商業決策。如果前面的資料層有架設好,這邊90%的情況不用自己手拉公式分析,Excel中的樞紐分析表 (Pivot Table)可以通通幫你做好,你只要好好的思考該怎麼轉化資料變得有意義,做財務人真正該做的事情。
如果還不知道樞紐分析表是甚麼的朋友,請務必了解之,只要拉拉勾勾選項,很多答案就會跑出來了,早點下班的必要神器。
展示層:
最後展示層是資料模型的門面,將分析結果以視覺化、互動化方式呈現,這部分就是要給大老闆們看爽的,讓大老闆們在最短時間掌握重點,提供按一下就懂的故事與洞察。如同圖4,讓大老闆們可以點選想要看的資料,讓差距與趨勢一目了然。
總結一下,我認為把資料分層的好處
1. 報表更新更快: 如果是要用一樣的邏輯分析,只要抽換資料層就可以完成。
2. 分析更靈活: 同一套資料能回答不同問題。
3. 降低錯誤: 責任分明不會在一張大表裡面到處補丁。
最後大家看到這邊可能開始想要了解更多或者是動手試試,這邊我附上一些我看過覺得不錯的書,有些是心法;有些是實務操作,給大家供參:
1. Excel Dashboards and Reports
2. Storytelling with Data
3. Storytelling with Data: Let’s Practice!
4. Say it with charts: the executive’s guide to visual communication
5. Say It with Presentations: How to Design and Deliver Successful Business Presentations
6. 跟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學做Excel圖表
7. 這樣的圖表才專業:非學不可的Excel商務圖表重點觀念與技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