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荷蘭

職涯-荷蘭找工作,海投還是人脈?

「我到底該海投履歷,還是靠人脈找工作?」

這個問題大概是每個求職者遲早都會面對的一題。就像選擇題一樣,左邊是大規模撒網,右邊是精準打擊,但其這從來不是個非黑即白的選擇。與其急著站隊,不如先了解自己。

在開始我的求職訪談系列之後,我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想跟大家分享。先看看這兩篇文章,分別是「海投型」與「人脈型」的典型案例:
人脈型代表 Jun: https://altsao.com/archives/1585
海投型代表 Linda: https://altsao.com/archives/1616

 Jun 給人的感覺比較偏向外向,他的準備方式非常扎實。他找了一位同學,每週三次、每次兩小時一起練習英文面試,從沒有底稿開始,硬是把 story bank 練到滾瓜爛熟。你能想像嗎?每週三次「赤裸裸地」用英文自我介紹幾個月,這不只是語言挑戰,更是心理素質的鍛鍊。這種方法對他來說很有效,因為他願意、不怕開口,甚至從互動中獲得動力。

反觀 Linda,就屬於比較內向的風格。她選擇先把 story bank 打好稿、準備到一定程度後就直接投入實戰,一邊投履歷、一邊從面試中優化內容。她不需要過多社交練習,反而在「做中學」中更能進步。這種方式如果換成 Jun 嘗試,可能會感到不安;同理,Jun 的那套放在 Linda 身上,可能會是沉重的壓力。

這兩個例子,正好說明了一件事:方法本身沒有對錯,關鍵是你是不是用對了方法在對的人身上

 自我認識,才是所有選擇的起點你喜歡在互動中成長,還是偏好自己準備好再出擊?這些問題,其實比「要不要海投」更值得花時間回答。

還記得另一篇訪談裡,Iris 說過一句我很喜歡的話:「別急著成為誰,先去探索你可以是誰。」(訪談連結https://altsao.com/archives/1731)這句話其實也適用在我們討論的這個主題上。

最後,不論你是海投派還是人脈派,story bank 的建立與內化才是真正的真正的核心。你可以選擇透過大量面試來優化,也可以靠一對一模擬反覆練習。只要能熟練地講出自己的故事,讓面試官感受到你這個人,不管是什麼路徑,最終都會走到同一個目的地。